老人精神科醫生對移民的忠告

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一個沉重的題目:移民。 最近朋友圈中的話題離不開移民,尤其對有兒女的父母來說,這顯得更為迫切。 我完全不懂移民政策和各地經濟樓市狀況,但想從一個殖民地時代出生、土生土長香港小市民和老人精神科醫生的角度對打算移民的同輩朋友提出兩個忠告: 一. 你有「送子女外出讀書後,他們便不會回香港工作結婚生仔」 的心理準備嗎?我認識不少七八十歲父母的朋友和病人,他們八、九十年代移民海外, 自己做「太空人」在香港賺錢,兒女在英.美.加.澳讀書,然後成家立室,一年最多回港一次探望父母。父母事年已高,不喜歡搭長途飛機,也買不到旅行的醫療保險,所以無論多想些親近兒孫,還是好像牛郎織女, 「七夕」才能親身一見。 他們自己經濟富足,也有朋友社交,但當提起兒孫, 難免有一種孤獨無奈的感慨。 二. 有親人在香港照顧體弱有病的父母嗎?親身體會:我有三兄妹,我和細妹選擇在香港讀大學。細妹一家住在爸爸媽媽附近, 幾乎每天見面,有好好的照應。哥哥三十年前去美國升讀大學, 取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落地生根。哥哥很關心爸媽,我們一家人關係融洽。哥哥一家四口原本打算今年暑假回香港相聚, 怎料遇上疫情 ,回港計劃只能告吹。爸爸這幾年做了兩次大手術,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可謂「 今日唔知聽日事」,哥哥心急回港的心情我完全理解。 工作體會: 我見不少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人家, 兒女全部身在海外, … More

人生毅行者

回想起數年前參加毅行者,我想自己和大多數參加者的心願都是:四個人能一齊平安到達終點,不用被「剪帶」(I.e. 因傷而被逼中途退出)。 到達終點那刻雖然大家都十分疲倦,但亦有興奮和放下心頭大石的感覺。 我想沒有參加者的反應是:「 弊啦!已經行了大半,好快會行完無得玩!」 見到一個接近九十歲的婆婆,捱大數個兒女,現在兒孫滿堂,十分孝順;婆婆説:「我已完成任務,隨時歡迎死亡。」,說時,她面帶輕鬆的笑容。家人擔心婆婆患有抑鬱症和自殺念頭,但我覺得婆婆是一個十分積極和有「體育精神」的人,沒有抑鬱徵狀。 我有一個頗「嚇人」的想法, 亦不敢隨便跟別人説,怕被誤會患有抑鬱症或鼓勵死亡。我想: 「自己的人生好像剛行完針山、草山,正向大霧山頂進發。 這段路相當辛苦,但正是向着全程的高峰邁進。我很希望迎接下山的路段,盡快完成100公里的旅程。從不怕步入晚年(最後的20公里),更盼望去到這生的終點。」我羡慕那個婆婆,亦欣賞自己父母對「病、死」的態度,因為他們能從容面對旅程的尾段和終結。 能夠「老」是福氣、死亡是必經的。現在的人生任務是好好行每一步,照顧好自己和隊友的身體,希望平安完成/捱過旅程。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Medical Inspire” and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