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日的季節裏,聽到不少人對節日的焦慮。 A先生(三十多歲、單身、未有女朋友):「梁醫生,我還是鍾意返工的日子,因為一到大時大節,朋友都有自己的family time或男女朋友陪伴;今年疫情,連去探父母都無辦法(他的父母不在香港生活)。我覺得好孤獨,好唔開心。」 B小姐(有很多好朋友和節目):「梁醫生,佢(男朋友)好像最後一刻才約我冬至時跟他的家人吃飯,究竟他有多重視我們的關係?他不是一早便應該告訴我嗎?」 C女士(四十多歲、已婚、有兩子女):「我好怕見先生的家人,他們一直對我的態度都好差,加上今年疫情關係,我真係好唔想跟他們聚會。但我又怕先生難做,你教我怎樣做?」 延續與A先生的對話:(背景:A先生本身對輔導和心理學有認識,也是一位有學養和禮貌的人。我們上次應診時提到存在學上的其中一種焦慮i.e. 缺乏人生意義 meaninglessness)我: 我相信這是對「孤獨」的焦慮,也是另一種existential anxiety (存在焦慮)。A先生:我知道,但「孤獨」並不是我的選擇,我唔想孤獨。我:但人生在世便會有「孤獨」的時刻,我們並無選擇。A先生(突然變得煩躁不安,增大聲量):咁你怕唔怕孤獨,如果你一點兒都不怕先有資格教我點做!…我把話題帶開,到診症時間結束前,A先生說:「梁醫生,你可以告訴我你提到關於existential anxiety的那本書嗎?我想睇。」 我想對A先生回應以下幾項:1. 感恩你對我的信任,否則你不會坦白自己的情緒。 2. 感恩你對我的提問,令我有自省的機會。 3. 我當然對「孤獨」有焦慮感,對「死亡/死之前可能面對的身心煎熬」更加焦慮,所以我才開始學醫/讀心理學/學佛。對我來說,佛學是「自用」(實用性),而非學術研究。知識層面上的「知道」並不能幫我們解決煩惱。大家都知道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落實執行/練習,「知道」並不會令我們更健康。所以認識靜觀(mindfulness)的理論,甚至懂得「教」別人如果做,但如果自己不持之而行地練習靜觀,對自己的情緒調控全無幫助。 4. 存在(心理)學上,沒有人能對「死亡和孤獨」免疫,也沒有人能把它們「解決掉」。可以用的方法只有學習「不批判性地接受」(non-judgemental … More
Tag: 佛學
風起雲湧時- 「接受+放下」的不同演繹
在這風起雲湧之時,是訓練「接納」和「 放下/一笑置之」的最佳機會。 「詩人墨客」 瀟灑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明朝》 「禪宗」頓悟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唐朝》 「臨床心理學」練習版:接受與承諾療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如實觀照,不要給它名詞、形容詞和分別心。 Freedom is realising 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 Phew! … More
I had a dream
I had a dream. Upon waking up, the dream struck me as its similarity with the play ”An Inspector Calls” … More
把心帶回家
此時此刻,在這紛亂的世界,很多人的身、心、靈都受著莫大的衝擊 。我的工作(精神科醫生)是治療和減輕「病人」精神/情緒上的痛苦和不適 (I.e.離苦),更理想的目標是陪伴他們找到生活上的快樂(I.e. 得樂)。 其實「 離苦得樂 」豈止是病人的心願,相信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達到的境界 …在接近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得出一個大胆的結論: 要離苦得樂,必須學習「 把心帶回家」(借用佛教的用語)。 這個星期六的傍晚, 完成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中看着看着貓貓(牠叫波子) 熟睡的樣子,突然想起一些朋友的鼓勵,所以「 的起心肝」嘗試寫自己的blog,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有助於「 把心帶回家」的方法。 這個 blog的名字叫: Mandala the Mind.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