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拜懺」

我是學佛的BB班學生,在佛學班師兄的鼓勵和(因疫情)無得外出的情況下,今天在家「 修心養性」,拜了人生第一次的「禮佛大懺悔文」(總共要拜下接近110次)。 有以下收穫:1. 懺除以往的「業障」/過失,提醒自己以後不要再犯;2. 學習中文字讀音3. 心身運動 (Body Mind Exercise)4. 核心肌肉和大腿肌肉訓練(Core muscles and Lower Limb Exercise). 哈哈,以上四項以 item (4) 的感覺最為明顯,拜完後大腿肌肉比跑完10公里還要累,難怪法師們的體能和柔軟度(flexibility) 都這麼好!

當種瓜得不到瓜,你會點?

俗語有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但你有否想過,這是必然的嗎? 每件事的成功與否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因緣和合的成果。 近數星期我最常聽到的煩惱和哭/控訴是:咁辛苦捱了半年,香港的疫情原本已經受控,生活/工作開始正常(或剛有起色),現在疫情卻急轉直下,比之前更差! 醫生,你話究竟再要捱幾耐? 我(的經濟/情緒)已經開始捱唔住! 我何嘗不是跟所有人一樣正在與「無常」這隻「大佬」 (打機的術語)正面交鋒! 我們已經努力的「種瓜」,卻為何得不到應有的收穫? 之前所做的都變得徒勞無功, 現在為什麼還要努力? 請記起以下的一句: 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互相提醒,「手」望相助

想起以下的一則小故事 ( 節錄自”九則發人省思的小故事”): 有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二層樓的屋子。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著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餚,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吃得到,因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咒詛,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面。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彩烈。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面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夾菜餵食,結果大家吃得很盡興。 社會上的人和物本來就是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t),不能獨善其身。 看了「 認知障礙症協會」這則溫馨提示,我以後出街時會:(1)多帶一個口罩,(2)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身體力行。 祝願人人平安健康,世界和樂無諍🙏🙏🙏

KO 拖延 <二>

上次提到拖延的一大心理因素:完美主義或害怕失敗。 下文想跟大家談談另一原因:目標太長遠,缺乏「先苦後甜」的動力,或對自己訂下不切實際的目標。 前陣子看了一本關於運動心理學(Sports Psychology) 的書,書中提到一種十分簡單有用的方法去對治這心理因素 I.e. 先用”S.M.A.R.T” 去建立短期目標 (goal setting)。 建立的目標需要符合以下五種條件: S = Specific 具體、明確 M= Measurable 可量化/量度的 A= Achievable…

2020 是貓年 The Year of Cat

我們要向貓貓學習:留在家中, 瞓多啲,唔怕悶,泰然自若。 We shall learn from them: stay home, rest more, be resistant to boredom and remain calm.

返老還童

Retrogenesis ( 我把它翻譯作「返老還童」)是有關於阿茲海默氏症( 一種最常見的退化性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病理理論。現代醫學指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和日常功能 (daily functioning)的退化過程跟嬰兒出生至成年人的發展進程剛好倒轉(reversed order)。所以我們可以預期到了 阿茲海默氏症的中後期,患者會逐漸失去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失禁是長者常見的問題。 話雖如「返老還童」,但嬰兒時期的「失禁」可以簡單地用尿布/尿片解決; 對老年失禁而言,卻沒這般直接單一的處理方法,因為我們不得不明白失禁對成年人的自尊和心理層面所造成的影響。 希望和大家分享一篇關於老年失禁的文章。

幫緊你 幫緊你

今天有位朋友傳送了這段的士 car camera video給我,叫我要看到最後,然後分享睇法。 老實說,我比較少用facebook 和social media,如非這個朋友是位有心人,我應該不會看到這行車影片。不過看完後,我相當感觸! 首先,那位的士司機是一流的「 臨床心理學家」: (一) 有積極聆聽的能力 (active listening); (二) 能夠用「非批判性」(Non-judgmental) 和實事求事的語調回應乘客的要求;和(三) 對乘客的指責完全「去個人化」(not to personalize)。這位司機肯定是心地善良和充滿智慧的菩薩/天使! 第二,我想起聖嚴師父的教導:「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你感受到那位女乘客所承受的苦嗎?她被恐懼、…

KO 拖延<一>

想用自己兩個有點兒「 諷刺」的經歷去勉勵大家。 一. 當年中五的我跟一個讀中六的朋友說:「只有傻人才會選讀醫科,又辛苦又讀得耐,起碼十數年才攞得專科資格…」 二. 還沒有「被逼」報名參加毅行者前,我大大聲說:「一口氣行100公里的山路是自虐/自殘的行為,我連30公里都未行過…如果中途行不了要退出,會好掉面!」 後來我取得了精神科專科資格,也在29小時內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毅行者」。 回想起當初「放棄參與」的想法其實並非毫無道理,內裡包括兩種常見的「拖延」原因: 一. 擔心失敗( 完美主義)/焦慮: ”如果有機會失敗或結果不似預期(成功),不如再想清想楚,有萬全其美的方案才著手去做”… 可惜現實世界是沒有「萬全之策」。 二. 目標太長遠,缺乏「先苦後甜」的動力,或對自己訂下不切實際的目標. 今次先談談怎樣對治「完美主義/焦慮」。大家可嘗試用以下方法寫低每種方案的利弊: 看!是否每個框框也有些東西填上? (所以世上是没有完美方案) 下一步是細心想想有那些「弊處」(downside)是可以解決/處理掉的(如有, 寫上解決方法)。然後看看剩下來的弊處/風險你能否承擔?…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漫談「拖延」

「醫生,我知道自己要盡快寫論文…雖然所有資料蒐集已完成, 想法也在腦袋中, 但每次要落筆時, 我便不自覺有很多擔心, 總是想逃避!」「咁難,又咁花時間 ,我都係應付不了,不如放棄算吧!」「 我都知道做運動對身體和精神好… 上星期日跟朋友去做yoga, 我完全跟不上他們的動作, 之後數天還周身酸痛, 做運動都是不適合我!」 以上的情況有否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偶爾發生,還是經常出現? 有否嚴重影響學習、事業或生活規劃? 以心理學的術語,這是拖延 (procrastination)。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傾向, 但如果影響到日常生活,便需要正視。「拖延」的定義: 明知有不良後果,但仍把應該做的事情/工作延後。Pro-crastination 的”Pro” 有「移向」的意思,而…

生命充滿風險!

兩年前聽了一堂關於老年精神健康/疾病的醫學講座,講者發佈了他的研究團隊(在歐洲)所做的一個跨年代(超過30年) 縱向隊列研究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的結果, 闡述了多種身體/精神疾病與認知障礙症(又稱老人痴呆症,dementia)的關聯。數據研究相當複雜,我也忘記了詳細內容,但講者簡單的結論卻令我印象深刻: Life is risky! ( 生命充滿風險) 這研究嘗試找出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和保護性因素(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部份因素是可改變的(e.g. 生活模式,包括食煙飲酒和運動、社交習慣),但部份是不可逆轉的(e.g. 家族病史、基因和早年教育)。有不少病人/家屬問我:「高錕教授的智商和學歷超卓,亦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為什麼他都會患上認知障礙症?」、「 怎樣才能預防認知障礙?」 那位教授講者打了一個很合適的比喻: 人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