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六時,除了咪咪走到床邊細細聲地”Meow” ,另外還多了一個「 鬧鐘」:住在附近、九十多歲的一個夫家家庭長輩成員致電給我,哭訴他失掉了一條褲,而褲袋裡更放了數千元、 鎖匙和八達通卡。他堅持是工人姐姐「偷」,叫我即時去「處理」。正當我還在苦惱如何解决時, 幸運地工人姐姐(一個我十分信任的人)告知褲子已找到! 雖然這次問題已解決 ,我心裡還是「忟忟地」;返上床,帶點悔氣地告訴我先生如果下次再發生( 經過我多年診症經驗, 同類事件肯定會再發生),他要賠償我因幫他家人處理問題而失去的睡眠時間! 此時,瞳瞳和波子好像想幫牠們的「爸爸」解圍,懂性地在床尾來回的行來行去… 我先生說:「老婆,將來佢哋會笑我哋點解成日唔見嘢,整天找東西。波子心裡一定諗緊” 我哋肯定不會去找褲子、 鎖匙和錢,我哋不用著褲和開門”。」 一言驚醒夢中人! 雖然我無數次治療有「被偷竊妄想」(delusion of theft) 的長者,也頭頭是道地勸解家人,但這次親身經歷提醒了我三樣重要的事: 1. 學習貓貓,…
對「搔癢」的反思
在幫波子梳毛按摩時,牠發出咕噜咕噜的聲音,這表示牠很舒服和享受! 「搔癢」的廣東話是“擳”,英文翻譯為Tickling。 搔癢(tickle) 分成兩種: (1) Knismesis 是輕力接觸皮膚,只令對方有癢的感覺 ,多半不會大笑;(2)Gargalesis 是比較大力而反覆地刺激一些敏感的部分(例如腋下或腳掌),被搔癢的人會被逗笑。 呃,你有否想過為何別人「擳」(gargalesis)才會癢?如果是自己「擳」自己怕癢的身體部分,卻沒有「痕」的感覺。 原來二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已經提出這個疑問。直至1998年,科學家用 磁力共振掃描的技術研究 ”self-tickle” ( 自己搔癢), 發現當我們自己「擳」自己時, 小腦會傳遞訊息給大腦一個名為somatosenory cortex…
如何尋找「快樂」?
今天有種快樂幸福的感覺。 今早睜開眼睛是6:55am, 鬧鐘還未響(7am 才響),窗外陽光照入房間,感覺精神爽利!咦,為何這麼寧靜?咪咪(黑貓)、瞳瞳和波子居然沒有走到床邊叫/拍醒我(以往最遲5am,瞳瞳便會用任何方法叫我起身)。牠們乖乖地待在房門口,見我起床後,才雀躍地跟我入廚房期待著牠們的早餐。望着牠們四隻小東西開心地食早餐,我都變得開心!牠們真生性!!! 腦袋響起許冠傑的歌聲: 快樂是陽光普照的清晨,快樂是流水美妙的音韻。快樂其實分分鐘把您等,只要您識得點去搵。快樂是尋找天際的星辰,快樂是回憶沙灘的足印。快樂其實邊一位都有份,不管您是富或貧… 《 快樂》許冠傑 「苦樂參半」、「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學習感恩,把注專力放在「好人(貓)好事」上,每天記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 (things to be grateful for),這麼我們便可以找到快樂! 「快樂」其實分分鐘把你等,只要你用心留意,你已經和快樂在一起! 我今天值得感恩的事: 1. 陽光普照…
決定論 (Determinism)
今天見了一位大學畢業兩年,轉了新工作不久的後生女。這女生身形高挑,樣貌甜美,言談有禮。問症中,知道她的嗜好廣泛而健康(e.g. 行山, 瑜珈,睇Netflix), 亦沒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她決定來見我是因為情緒症狀,而其中一個「導火線」是:「醫生,你不要取笑我。我數年前去睇相, 相士說我今年會遇到真命天子,否則好難再找到。我同齡的女仔朋友都已經“有拖拍”,但我還未有男朋友,我越來越擔心,擔心自己的將來。如果今年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我會否孤獨終老?我相信命運,這是沒法扭轉的。」 除了這女生,我也見過數名因為被預言於某年將會「大限將至/ 大禍臨頭」而焦慮非常的病人。 人生如同乘客在火車上,火車會走到哪裡,不由乘客控制,但在車廂內乘客還是有某些自由的。 《李天命•破惘》 我很喜歡李天命博士用火車來比喻人生和命運。我們不能選擇父母和家庭背景,正如上火車時沒有能力選擇去那一車廂 (I.e. 頭等、二等或三等車廂), 這是「被決定」的。而所有火車的目的地都預設為「死亡」,沒法改變或逃離。話雖如是,就算在三等車廂,我們也可以選擇開開心心地跟其他旅客交往聊天和欣賞窗外美麗的風景。相反,有些人 乘坐頭等車廂,就算有一流的服務和餐飲, 卻終日愁眉苦面,沒法享受這人生旅程。 旅途中,有不同的乘客在不同的車站上車落車,我們控制不了他們的來去。但我時常提醒自己, 珍惜人與人的相處。想起白居易的名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既然大家都「被安排」到參與此生的旅程,那便既來之則安之,好好享受, 不要想太多吧!…
打機的啟示
近幾年,全球的精神科專科機構,包括制訂兩大精神科疾病分類 (ICD-11 和 DSM-5) 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紛紛研究把「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 Internet game disorder) 納入為 精神疾病之一, 歸類為”成/上癮”。 我相信無數家長亦會為子女「成日掛住打機, 打機打到唔食、唔瞓、唔做功課、唔返學」而煩惱不已。我和同業也接到不少有關於打機成癮的求助。 長時間用電子產品和過份沉迷網上游戲的害處不勝枚舉,這一問題的確需要社會大眾的正視。 但當我聽到一個做金融行業的父親投訴正在讀高中的兒子時,我有另類想法。父親的投訴:「我想佢讀…
「無疾而終」是最大的福氣
我的丈夫是老人科(內科)醫生,我是老年精神科,所以對於疾病和死亡,我們兩人可謂「 百無禁忌」,不時會進行個案討論 (case discussion)。 早餐時,我跟他說近期見了一位四十多歲的男病人,有個十歲大的女兒,但他在三十五歲時被確診患上栢金遜症,開始需要服藥。近大半年,舒緩柏金遜徵狀的藥物開始失效, 需要增加份量, 卻令他產生幻覺和多疑等副作用, 嚴重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我詢問丈夫現在栢金遜症的治療有否突破性的發展…怎料他話題一轉,認真的跟我說:「老婆, 其實無疾而終是好事。下次我生日,不如你祝我” 無疾而終、壽終正寢“。」我回答:「知道。」 我是佛教徒,每天晚上會唸一遍「西方發願文」,發願文中有以下一段: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 (我的廣東話翻譯:可以預先知道自己往生/死亡的時刻,作好準備。到時身體沒有病痛不適,心境/精神不會恐懼混亂。) 這簡直是我夢寐以求的終結! 雖然我丈夫不是佛教徒,但他也十分嚮往這種善終的場境。 能否”預知時至”和”身無一切病苦厄難”並非能力所及,但如果能多了解”平安三寶“( 包括預設醫療指示 、遺囑 、持久授權書)和及早準備,應該可以減輕臨終時的心理負擔🙏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小時候,爸爸以身作則,教了我們三兄妹一樣非常有用的東西: 做應該做的事,不論個人喜惡 ; 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不論價錢平貴。 這個「指引」幫助我有效地做決定, 省回很多精神時間和金錢。 這些年來,父母的家和自己現在的家都是簡單潔淨,沒什麼雜物。每樣東西都有它的作用和價值,很少重覆(包括衣服鞋履)。每次出門,不用花時間配搭衣物和化妝, 因為沒有什麼衣服鞋襪可供選擇。 曾經有朋友取笑我是卡通人物”Q太郎”, 永遠都是同一裝束。但我卻「自我感覺良好」, 從不覺得自己缺乏生活所需,反而人變得輕鬆得閒。 諗諗吓,原來爸爸媽媽已經一直奉行近年流行的「斷捨離」清理雜物方法! 其實需要「斷、捨、離」的何只是物件,我覺得更有需要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擁有太多的資訊和社交人脈 (social media)。它們是生活必需和對身心健康有益嗎?還是令自己變成「它們」 的奴隸, 花費大量時間精神去處理它! 想起聖嚴法師所講的一席話: 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再加上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結果想要得不到,便會導致人心不安定,社會問題叢生。
內在小孩哭了,怎麼辦?
如果你見到BB在喊,你會… (1) 打/鬧那個BB,叫它不要再哭? 抑或 (2) 看看BB是否需要食奶/ 換尿片/有其他不適,然後好好安撫和照顧它? 你估以上那個方法較有用?我相信絕大部份人的答案會是(2)。 反觀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被各種「苦」(包括疫情、社會環境、生活壓力)包圍,令不少人感覺到「負面」的情緒,內心充滿焦慮、不安、抑鬱、失望或憤怒。這些情緒其實是我們「內在小孩」 (inner child)的哭泣聲,嘗試告訴我們自身/心的需要! 一行襌師提供了一個方法去安撫這個「小孩」(節錄自 「與自己和解」一書中的<觀想內在的小孩>): 這個觀想可以坐著或者行走的時候練習, 重要的是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讓你覺得放鬆,至少有五分鐘不會受到干擾。 當你吸氣和呼氣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這些話: 吸氣, 我看到自己是一名五歲的小孩。 呼氣, 我對內在的五歲小孩慈愛地微笑。…
此時此地, 捐血的另類好處 Here & now, the extra benefits of blood donation
現在除了返工(如有工作)和照顧好家庭,對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我想到有三件閒時可做的事:(1) 忍耐,(2) 「等運到」和(3) 去捐血。 Besides going to work and taking good care of family members, for a healthy adult, I…
魚與熊掌,能否兼得?
觀察所得,我們最常見的壓力源(stressor)有兩種,分別是「無常」 (不確定性,uncertainties )和「貪心」。之前的「當種瓜得不到瓜」一文中提到「無常」;這次,希望跟大家談談「貪心」。 有個20多歲剛大學畢業一年的後生女來見我。她現在全職一份相當忙碌兼要輪班(shift duty)的工作,同時開始了part-time 的碩士學位課程,加上她是業餘競技性的運動員(在香港是有排名的)。她的主要癥狀(chief complaints) 是:(1)很累,(2)不停的擔心(擔心工作出錯/讀書未能上Dean list/運動比賽成績下滑)和(3)自責(“ 點解自己樣樣事都做唔好?”“點解我有時間瞓覺時,卻偏偏瞓唔著?”) 我見了這女孩數次和開始建立了互信(rapport)後,我給她的訊息是:「你對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太過苛刻,一年365日叫她加班,還不斷責怪她…今次回去後,你要做一個功課,學習取捨,在”工作/讀書/運動”三者中只取其二,不要貪心!」 佛學用「牛」來比喻一些我們以為是帶來幸福關鍵的東西 ,但深入觀察後,才覺知他們其實是我們真正幸福的障礙(例如名與利)。 想起一行禪師的「與自己和解」(Reconciliation: Healing the Inner Child)一書中有以下一段:” 我記得有一位參加梅村(在法國)禪修營的德國商人,當他聽到這個釋放牛的故事時,哈哈大笑。 我邀請他以後再來參加禪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