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迎🐂年

今天是年三十晚,提早收爐,給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閒」。送舊迎新,今天的節目有:(1) 捐血、(2)拜懺、(3)封利是和(4)簡單的團年飯。 (2)拜懺:往昔所造的惡業,現在誠心懺悔,希望自己有定力和智慧止惡行善。 (3)-(4)封利是&團年飯:提醒自己珍惜每個跟家人相聚和分享的時刻。 阿彌陀佛🙏🙏🙏

節日焦慮症

在節日的季節裏,聽到不少人對節日的焦慮。 A先生(三十多歲、單身、未有女朋友):「梁醫生,我還是鍾意返工的日子,因為一到大時大節,朋友都有自己的family time或男女朋友陪伴;今年疫情,連去探父母都無辦法(他的父母不在香港生活)。我覺得好孤獨,好唔開心。」 B小姐(有很多好朋友和節目):「梁醫生,佢(男朋友)好像最後一刻才約我冬至時跟他的家人吃飯,究竟他有多重視我們的關係?他不是一早便應該告訴我嗎?」 C女士(四十多歲、已婚、有兩子女):「我好怕見先生的家人,他們一直對我的態度都好差,加上今年疫情關係,我真係好唔想跟他們聚會。但我又怕先生難做,你教我怎樣做?」 延續與A先生的對話:(背景:A先生本身對輔導和心理學有認識,也是一位有學養和禮貌的人。我們上次應診時提到存在學上的其中一種焦慮i.e. 缺乏人生意義 meaninglessness)我: 我相信這是對「孤獨」的焦慮,也是另一種existential anxiety (存在焦慮)。A先生:我知道,但「孤獨」並不是我的選擇,我唔想孤獨。我:但人生在世便會有「孤獨」的時刻,我們並無選擇。A先生(突然變得煩躁不安,增大聲量):咁你怕唔怕孤獨,如果你一點兒都不怕先有資格教我點做!…我把話題帶開,到診症時間結束前,A先生說:「梁醫生,你可以告訴我你提到關於existential anxiety的那本書嗎?我想睇。」 我想對A先生回應以下幾項:1. 感恩你對我的信任,否則你不會坦白自己的情緒。 2. 感恩你對我的提問,令我有自省的機會。 3. 我當然對「孤獨」有焦慮感,對「死亡/死之前可能面對的身心煎熬」更加焦慮,所以我才開始學醫/讀心理學/學佛。對我來說,佛學是「自用」(實用性),而非學術研究。知識層面上的「知道」並不能幫我們解決煩惱。大家都知道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落實執行/練習,「知道」並不會令我們更健康。所以認識靜觀(mindfulness)的理論,甚至懂得「教」別人如果做,但如果自己不持之而行地練習靜觀,對自己的情緒調控全無幫助。 4. 存在(心理)學上,沒有人能對「死亡和孤獨」免疫,也沒有人能把它們「解決掉」。可以用的方法只有學習「不批判性地接受」(non-judgemental…

本自具足

昨天有位朋友送我一份很温暖的聖誕禮物:一件剪材一流,又輕又暖的羽絨外套! 我把禮物帶回家,穿上身在我先生面前「炫耀」。他說:「真係好stylish…波子(家中的貓),你睇吓你媽媽有新衫著,而你四年都著住同一件衫!」波子望了過來,神氣自信地”喵”了一聲,然後斯斯然地走去紙皮箱裡「打貓餅」。 腦袋裡響起六祖惠能大師的兩句偈語:「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波子本身已經擁有最美最合適的「衣服」,他的自信和自在不是來自外物(不需要時尚的打扮,也不需住「豪宅」),而是「本自具足」。 我們人類何嘗不是一樣?記得時常提醒自己,我們本來已經有個清淨的心靈,只要盡量減少對「身外物」的執取和控制,觀察和感恩當下的一切,那麼就算四年都無新衫換,我們依然會開心滿足地生活😼 再次感恩送上祝福和禮物的朋友們,你是我生命中的菩薩,為我帶來温暖平安🙏🥰

積極地「等運到」

雖然冬天加上第四波的新冠疫情,波子還是自在地瞓在紙皮箱內,好像完全不受外在的「麻煩事」影響。我真的要向波子多多學習! 祝願大家有一個温暖平安的冬至和聖誕節! 阿彌陀佛🙏🙏🙏

感恩 Thanksgiving ❤

今天是北美洲的一個重要節日-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在十七世紀初,英國一群清教徒因為受到國內的宗教迫害,乘船去到當時未被開發的北美洲(即現在的美國)。他們人生路不熟,幸得善良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送給他們食物,並且教他們打漁和種植。所以這群從歐洲大陸去到美洲的新移民就在豐收的季節,宴請幫助過他們的印第安人-這便是感恩節的來由。 感恩除了是多謝幫助過自己的人外,還有其他意義和用處嗎? 我想跟大家分享今天遇到的一個病人。她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後生女, 也是在醫護界工作。我們認識已有三年,她的情緒有如潛水艇,可以一下子跌到深淵, 世界變得漆黑一片 ,被自殺的念頭深深纏繞。前一陣子,她也因為哮喘病發, 需要住院治療。今天一進診症室,她便送上這個超級精緻的蛋糕。她隨後跟我說:「梁醫生,我整個十一月都好辛苦, 有一段時間真的很想自殺,但係我知道你好鍾意貓貓, 加上如果我傷害自己,你會好失望 ,所以我把自己剩餘的精神全放在製作這個蛋糕上, 沒有傷害自己。」 除了由衷的感謝她的心意,我很想對這個女孩子說:「感恩是美德,不過治病是我的份內事, 所以你不應該破費( 可以想像這個蛋糕一定價值不菲)。反而可以學習感恩身邊的人和事,更加要感恩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中的一切。你學懂照顧自己,便是我最歡喜的禮物。」 佛法有一說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 撇開宗教,我們現在四肢五官健全, 有好好的腦袋學習醫護技術, 也有機會照顧傷患,…

這是「我的」嗎?

有否想過「我的」(mine)的定義? 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我的」有以下三種性質:1.可控制的(例如: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手,所以這是「我的」手)2.不變的(例子:從成年到現在都是這個樣貌、聲線, 所以這是「我的」身體)3.獨特的(例子:雖然我有個孿生妹妹,樣貌和基因十分相似,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獨立和不同的,所以這是「我的」人生) 如跟據以上準則,細心想想,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我」嗎?1.拉肚子時,我能控制「我的」腸臟蠕動嗎?2.我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嗎?3.十年前的我跟現在「我的」身體狀況完全一樣嗎?4.二十四小時內有否掉下/生出頭髮?「我的」頭髮的長短維持一模一樣嗎?5.每隔數天,便會聽到老公講:「老婆,我哋四隻貓真係特別靚和聰明!」我心裡想:「牠們真的好可愛,也是我們的寶貝; 但未被收養前,牠們是流浪貓, 真的比其他貓特別嗎?」 佛法講到「緒法無我」,既然是「無我」,如果我們還要時刻執着於「我的」,希望控制或永恆保留「 我的東西」或堅持自己有獨特性,結果只有一個: 徒勞無功,自尋煩惱。 「無我」不等於不盡自己的責任。相反,盡責之後,學習放下對「我」的期望。

「靠估」並非良策

溝通之道:不要假設 前幾天見了一個後生女,她剛剛向男朋友發了一場脾氣,原因是男朋友需要返工,未能陪她到來覆診。她的想法:「 佢梗係唔愛我, 他對工作比我的健康更加重視。」傾談中,卻發現她的男朋友其實十分關心她,但因市道每況愈下,他需要更努力工作,維持穩定收入以計劃兩人的將來。 如果有隻貓貓叼一些「小動物」(包括蟲、鼠、小蜥蜴)放在你家門口或床邊,牠有何用意?看到那些小動物的屍體,相信你一定覺得噁心。但貓貓是有心整蠱/傷害你,還是另有意思? 原來貓咪想多謝主人的照顧時,牠們便會將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就是這些蛇蟲鼠蟻)或食物(例如:老鼠)送給主人。牠們可能先把這些「至愛」的小東西放在地上。如果你第一反應是把「它」扔掉,貓咪會認為主人未有發現這些「禮物」,下次便放在主人的床上( 更當眼處)。 靜心想想, 很多時我們連自己的想法也很難說清楚(例如不少病人會說:「醫生,其實我都未弄清自己想怎樣!」),那麼要估中別人想法的機會率肯定少於50%。 所以當兩個人相處/溝通時, 應盡量避免「靠估」(假設)。最有用的方法是給自己和對方時間冷靜下來,然後平靜地詢問和查證。 精神科的訓練叫我們千祈不要高估自己的「讀心術」。所有假設(postulation)都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跟病人確定是與否(affirmation)。

Golf 與學佛

給自己的筆記✍ 學習/練習Golf 和佛法的共通點: 1. 反「本能」而行– Golf: 以腰(core)帶動手揮杆,而不要用手出力;Core 是主動,手是被動 i.e. 放鬆手臂。– 佛法: 放棄對結果/外境的期望和執着(= 放鬆手臂), 以「做好現在、做好自己」為主。 2. 理論+實踐– Golf: 看YouTube和教練的專業示範動作,和在練習場練習是首要和必須的,但之後一定要上球場實踐和調整,否則對球技/桿數沒大幫助。– 學佛:「教」(理論)和「觀」(實踐)需要並行。只有理論而不在生活中練習「止觀」,對減少日常的煩惱或「離苦得樂」的作用不大。 3.…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最近丈夫跟我討論到一個個案: 一個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伯伯的女兒剛發覺爸爸把一家人自住的物業「 送贈」了給傭人,現在透過律師要求醫生作出精神行為能力評估,向法庭證明爸爸的「送贈」為無效。 精神行為能力評估屬於精神科醫生的專業範疇, 而這類老人錢財受騙的懷疑個案與日俱增,所以我也處理過不少類似的求助。 個案討論完畢,丈夫突然問:「老婆,你有無擔心過我會擔心你將來會呃我身家?」 他的問題被我歸納為「無聊但有趣」。簡單真接的答案是:「沒有」(如果他擔心我將來呃佢錢,他自己小心防範便可,與我何干, 更用不著我擔心)。為了增加「趣味」,我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是心理防禦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ce mechanism)的一種,叫”投射” (projection)。」 覺得魚兒「自在快樂地」游在水中,是因為當時莊子( 觀看者)的心情輕鬆愉快。試想想,如果莊子是在趕住返工途中被惠子截停,逼他去看魚游水,他還會說「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嗎? 在寫此文章時,我想起小學時候看莊子和惠子的同一對話,我的注意力放在他們的「辯論技巧」上(那時要參加學校辯論隊)。現在,重點卻放在「心理學、哲學」層面。是小時候的我還是現在的我更「有道理」? 同一個「我」,當懷着不同心情,或在不同人生階段,或擔起不同角色時,同一「外境」卻對我們有着大不一樣的意思。 佛學所講的「萬法唯識」 是十分相似的概念。 西方心理學的「投射 」(projection)着重我們的負面情緒(e.g. 妒忌、憤怒)。而「萬法唯識」則涵蓋一切現象(包括外界和內在的所有現象)。唯識是一門「難讀」的學科,很多深奥的名詞和理論。但在日常生活上,我叫自己謹記:沒有永恆不變或絕對好壞的人和事,自己接收到的肯定不是”事實的全部“。最實際的做法是把心帶回家,照顧和安定好自己的心識。…

洞簫聲中的武俠世界

小時候,被媽媽安排了學彈揚琴。十分不情不願, 因為我沒有半點兒的音樂細胞。但卻沉醉於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和想像金庸筆下的主人翁用古琴絲竹的音符來「比武」。 剛剛有位朋友傳送了一段譚寶碩先生用洞簫吹奏的「雪山飛狐」主題曲和一篇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希望藉此和大家分享。祝大家一個輕鬆的週末😀 譚老師是國際知名的洞簫演奏家。他的洞簫藝術,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遊走於中西音樂天地,融匯各種音樂表現形式於一爐,超過九成的香港電視劇作品中的蕭笛音樂均是由其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