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機的啟示

近幾年,全球的精神科專科機構,包括制訂兩大精神科疾病分類 (ICD-11 和 DSM-5) 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紛紛研究把「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 Internet game disorder) 納入為 精神疾病之一, 歸類為”成/上癮”。 我相信無數家長亦會為子女「成日掛住打機, 打機打到唔食、唔瞓、唔做功課、唔返學」而煩惱不已。我和同業也接到不少有關於打機成癮的求助。 長時間用電子產品和過份沉迷網上游戲的害處不勝枚舉,這一問題的確需要社會大眾的正視。 但當我聽到一個做金融行業的父親投訴正在讀高中的兒子時,我有另類想法。父親的投訴:「我想佢讀 … More

「無疾而終」是最大的福氣

我的丈夫是老人科(內科)醫生,我是老年精神科,所以對於疾病和死亡,我們兩人可謂「 百無禁忌」,不時會進行個案討論 (case discussion)。 早餐時,我跟他說近期見了一位四十多歲的男病人,有個十歲大的女兒,但他在三十五歲時被確診患上栢金遜症,開始需要服藥。近大半年,舒緩柏金遜徵狀的藥物開始失效, 需要增加份量, 卻令他產生幻覺和多疑等副作用, 嚴重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我詢問丈夫現在栢金遜症的治療有否突破性的發展…怎料他話題一轉,認真的跟我說:「老婆, 其實無疾而終是好事。下次我生日,不如你祝我” 無疾而終、壽終正寢“。」我回答:「知道。」 我是佛教徒,每天晚上會唸一遍「西方發願文」,發願文中有以下一段: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 (我的廣東話翻譯:可以預先知道自己往生/死亡的時刻,作好準備。到時身體沒有病痛不適,心境/精神不會恐懼混亂。) 這簡直是我夢寐以求的終結! 雖然我丈夫不是佛教徒,但他也十分嚮往這種善終的場境。 能否”預知時至”和”身無一切病苦厄難”並非能力所及,但如果能多了解”平安三寶“( 包括預設醫療指示 、遺囑 、持久授權書)和及早準備,應該可以減輕臨終時的心理負擔🙏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小時候,爸爸以身作則,教了我們三兄妹一樣非常有用的東西: 做應該做的事,不論個人喜惡 ; 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不論價錢平貴。 這個「指引」幫助我有效地做決定, 省回很多精神時間和金錢。 這些年來,父母的家和自己現在的家都是簡單潔淨,沒什麼雜物。每樣東西都有它的作用和價值,很少重覆(包括衣服鞋履)。每次出門,不用花時間配搭衣物和化妝, 因為沒有什麼衣服鞋襪可供選擇。 曾經有朋友取笑我是卡通人物”Q太郎”, 永遠都是同一裝束。但我卻「自我感覺良好」, 從不覺得自己缺乏生活所需,反而人變得輕鬆得閒。 諗諗吓,原來爸爸媽媽已經一直奉行近年流行的「斷捨離」清理雜物方法! 其實需要「斷、捨、離」的何只是物件,我覺得更有需要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擁有太多的資訊和社交人脈 (social media)。它們是生活必需和對身心健康有益嗎?還是令自己變成「它們」 的奴隸, 花費大量時間精神去處理它! 想起聖嚴法師所講的一席話: 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再加上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結果想要得不到,便會導致人心不安定,社會問題叢生。

內在小孩哭了,怎麼辦?

如果你見到BB在喊,你會… (1) 打/鬧那個BB,叫它不要再哭? 抑或 (2) 看看BB是否需要食奶/ 換尿片/有其他不適,然後好好安撫和照顧它? 你估以上那個方法較有用?我相信絕大部份人的答案會是(2)。 反觀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被各種「苦」(包括疫情、社會環境、生活壓力)包圍,令不少人感覺到「負面」的情緒,內心充滿焦慮、不安、抑鬱、失望或憤怒。這些情緒其實是我們「內在小孩」 (inner child)的哭泣聲,嘗試告訴我們自身/心的需要! 一行襌師提供了一個方法去安撫這個「小孩」(節錄自 「與自己和解」一書中的<觀想內在的小孩>): 這個觀想可以坐著或者行走的時候練習, 重要的是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讓你覺得放鬆,至少有五分鐘不會受到干擾。 當你吸氣和呼氣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這些話: 吸氣, 我看到自己是一名五歲的小孩。 呼氣, 我對內在的五歲小孩慈愛地微笑。 … More

多功能「拜懺」

我是學佛的BB班學生,在佛學班師兄的鼓勵和(因疫情)無得外出的情況下,今天在家「 修心養性」,拜了人生第一次的「禮佛大懺悔文」(總共要拜下接近110次)。 有以下收穫:1. 懺除以往的「業障」/過失,提醒自己以後不要再犯;2. 學習中文字讀音3. 心身運動 (Body Mind Exercise)4. 核心肌肉和大腿肌肉訓練(Core muscles and Lower Limb Exercise). 哈哈,以上四項以 item (4) 的感覺最為明顯,拜完後大腿肌肉比跑完10公里還要累,難怪法師們的體能和柔軟度(flexibility) 都這麼好!

互相提醒,「手」望相助

想起以下的一則小故事 ( 節錄自”九則發人省思的小故事”): 有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二層樓的屋子。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著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餚,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吃得到,因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咒詛,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面。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彩烈。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面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夾菜餵食,結果大家吃得很盡興。 社會上的人和物本來就是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t),不能獨善其身。 看了「 認知障礙症協會」這則溫馨提示,我以後出街時會:(1)多帶一個口罩,(2)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身體力行。 祝願人人平安健康,世界和樂無諍🙏🙏🙏

KO 拖延 <二>

上次提到拖延的一大心理因素:完美主義或害怕失敗。 下文想跟大家談談另一原因:目標太長遠,缺乏「先苦後甜」的動力,或對自己訂下不切實際的目標。 前陣子看了一本關於運動心理學(Sports Psychology) 的書,書中提到一種十分簡單有用的方法去對治這心理因素 I.e. 先用”S.M.A.R.T” 去建立短期目標 (goal setting)。 建立的目標需要符合以下五種條件: S = Specific 具體、明確 M= Measurable 可量化/量度的 A= Achievable … More

2020 是貓年 The Year of Cat

我們要向貓貓學習:留在家中, 瞓多啲,唔怕悶,泰然自若。 We shall learn from them: stay home, rest more, be resistant to boredom and remain calm.

返老還童

Retrogenesis ( 我把它翻譯作「返老還童」)是有關於阿茲海默氏症( 一種最常見的退化性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病理理論。現代醫學指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和日常功能 (daily functioning)的退化過程跟嬰兒出生至成年人的發展進程剛好倒轉(reversed order)。所以我們可以預期到了 阿茲海默氏症的中後期,患者會逐漸失去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失禁是長者常見的問題。 話雖如「返老還童」,但嬰兒時期的「失禁」可以簡單地用尿布/尿片解決; 對老年失禁而言,卻沒這般直接單一的處理方法,因為我們不得不明白失禁對成年人的自尊和心理層面所造成的影響。 希望和大家分享一篇關於老年失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