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生前並不鼓勵我們「慶祝」父親節,因爲他說這是商人的把戲,只要父慈子孝,每天也是父親節。 爸爸,趁著週末的時間,我做了一段關於「轉念」的短片…以往你教導我們中國傳統的做人處事智慧,一一浮上腦袋,我把它放進短片內。爸爸,原來你從未離開我們三兄妹,因為你的思想已是我們的一部分。 哈哈,就讓這段「唔駛錢」的短片作為今年送給你的父親節禮物。 Dad, we are loving you and missing you so much ❤️
Category: Mental Health 精神健康/ 醫學人生
「靜觀」好處的最佳示範😉
我剛剛為一個93歲的老人家做精神行為能力評估,看看他是否適合簽持久授權書(EPA)。 結果:他認知測試滿分,醒到不得了! 我詢問他平日的生活,原來他已有40年的打坐習慣, 「養生」方法:「最緊要放下」。 簽完文件後,他慈祥地讚我係 “good girl” 😊 我之後一定會更畀心機練習正觀/禪修🍀希望你跟我一樣啦!🙌
「醫療決定」你要知!
由於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十分嚴重,我在亞博兼職看確診病人。那裏接收了很多已經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和患有多種長期病患的長者,所以醫生或會跟家人提出「不作心肺復甦」(DNACPR) 的建議,有時會令家人十分憂慮。 內科專科醫生Dr Ray Chan 和我為「精神健康資訊匯」做了一個系列的動畫短片講解什麼是DNACPR 和解答預設醫療指示的常見問題。 祝大家平安健康🙏
決策能力對我們日常生活重要嗎?
你身邊有朋友或家人遇到以下問題嗎? 「醫生,我的媽媽患有認知障礙症,她已想不起銀行戶口的簽名,怎辦?」 「爸爸已80多歲,他説就算是醫生懷疑有腫瘤,他也不想做任何入侵性的檢查和治療,但媽媽和其他兄弟姊妹不同意,應跟從哪位的決定?」 「先生突然暈倒,醫生說是腦出血,需要做緊急腦部手術,但他根本不明白醫生跟他講解的手術内容,也無可能簽手術同意書,怎算好?」 以上的情況都牽涉到當事人的「精神行爲能力/決策能力」。疾病和意外往往防不勝防,令自己和家人萬分彷徨而我們可以做哪些準備以保障「醒目」的自己或患病的家人? 歡迎大家參加<活齡學院.名人講座> – 醫療法律系列(一): 決策能力對我們日常生活重要嗎? 主辦機構:活齡學院;協辦機構:精神健康資訊匯、詠翔(香港) 講者:梁琳明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前香港監護委員會成員) 日期: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3:00-4:00 地點:活齡學院 臉書直播 (FB live) https://www.facebook.com/polyuiaa/ 是次講座將以廣東話進行(屆時將設問答環節,積極互動者將會獲得由活齡學院送出的精美禮物一份),費用全免 查詢: … More
究竟我是誰?
望住這個可愛和親近人類的小動物,腦袋出現以下一連串的想法: 第一想法: 貓咪覺得自己唔係貓,係人。第二想法:貓咪知道佢係貓,覺得我都係貓。第三想法:貓咪沒有「人」和「貓」的分別,只知道/覺得我是可以信賴和愛錫牠的東西。第四想法:貓咪沒有什麼關於我的想法,純粹享受當下的安樂自在。 我覺得第三或第四個想法的可能性最高。 從以上推論,我體會到:(1)眾生平等:「人」和「貓」的存在根本不用分別,也無分「高低」。從佛法唯識學的角度,眾生皆是由「第八識」變出來,然後把「第七識」(「我執」/自我意識)強行加上,從而產生分別對立。當然,從外貌、身體結構、生活飲食習慣和喜好方面,「人」「貓」大不同,但(存在的)本質上,我們是無分別和平等的。試想想,人和貓尚且無分「你、我」,又何來要在人類中分「你、我」這對立的概念?寵物治療(Pet therapy)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便是非批判性的接納和陪伴(non-judgemental acceptance i.e. 不作地位/價值觀上的分別)。 (2)活在當下:減少妄念(i.e.無謂的想法),好好體驗此時此刻的一切。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我們把念頭放在過去的不快或對將來的擔憂,那麼就算現在身處安逸的環境,我們也享受不到自在的感覺。p.s.家中的四隻貓貓都是被貓義工從惡劣的環境救回來,但牠們好像已經「放下」過去。牠們「活在當下」的功夫比很多人類強!
新冠肺炎疫苗,家中長者打好?唔打好?
我不是傳染病/社會衛生學的專家,所以只能從老年學和照顧者(家中有年長父母和我過半的病人也是長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個人意見。 跟所有醫療決定一樣,接受與否取决於好處多抑或是風險大。一言以蔽之,打疫苗有「著數」嗎?這是一個十分個人化的考慮(individual consideration),年齡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先不管那種新冠肺炎疫苗,我和我先生(老人科專科醫生)都建議以下人士不要急於接種:1.身體有長期而情況未穩定的病患(原因:未有足夠數據顯示疫苗對身體免疫系統的影響)2.絕少接觸外人,例如:長期留在家中或院舍(原因:受感染的風險不高)3.患有嚴重的認知障礙症,難於表達自己不適或有吞嚥困難(原因:就算只是有輕微的副作用,也可能嚴重影響長者的整體狀況或營養吸收,增加入院的風險)4.以往對疫苗有敏感人士 相反,以下人士最好盡快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和家人:1.需要照顧體弱多病或不適合接種疫苗的家人/病人;2.與外界/外人多接觸3.以往對疫苗沒有嚴重不良反應/負作用 絕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對疫苗沒有「冲撞」,即是就算現在正服用精神科藥物,如身體狀況合適,也可以接種疫苗。 我明天便去接種喇!希望人人平安健康,社會活動得以盡快恢復正常🙏
節日焦慮症
在節日的季節裏,聽到不少人對節日的焦慮。 A先生(三十多歲、單身、未有女朋友):「梁醫生,我還是鍾意返工的日子,因為一到大時大節,朋友都有自己的family time或男女朋友陪伴;今年疫情,連去探父母都無辦法(他的父母不在香港生活)。我覺得好孤獨,好唔開心。」 B小姐(有很多好朋友和節目):「梁醫生,佢(男朋友)好像最後一刻才約我冬至時跟他的家人吃飯,究竟他有多重視我們的關係?他不是一早便應該告訴我嗎?」 C女士(四十多歲、已婚、有兩子女):「我好怕見先生的家人,他們一直對我的態度都好差,加上今年疫情關係,我真係好唔想跟他們聚會。但我又怕先生難做,你教我怎樣做?」 延續與A先生的對話:(背景:A先生本身對輔導和心理學有認識,也是一位有學養和禮貌的人。我們上次應診時提到存在學上的其中一種焦慮i.e. 缺乏人生意義 meaninglessness)我: 我相信這是對「孤獨」的焦慮,也是另一種existential anxiety (存在焦慮)。A先生:我知道,但「孤獨」並不是我的選擇,我唔想孤獨。我:但人生在世便會有「孤獨」的時刻,我們並無選擇。A先生(突然變得煩躁不安,增大聲量):咁你怕唔怕孤獨,如果你一點兒都不怕先有資格教我點做!…我把話題帶開,到診症時間結束前,A先生說:「梁醫生,你可以告訴我你提到關於existential anxiety的那本書嗎?我想睇。」 我想對A先生回應以下幾項:1. 感恩你對我的信任,否則你不會坦白自己的情緒。 2. 感恩你對我的提問,令我有自省的機會。 3. 我當然對「孤獨」有焦慮感,對「死亡/死之前可能面對的身心煎熬」更加焦慮,所以我才開始學醫/讀心理學/學佛。對我來說,佛學是「自用」(實用性),而非學術研究。知識層面上的「知道」並不能幫我們解決煩惱。大家都知道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落實執行/練習,「知道」並不會令我們更健康。所以認識靜觀(mindfulness)的理論,甚至懂得「教」別人如果做,但如果自己不持之而行地練習靜觀,對自己的情緒調控全無幫助。 4. 存在(心理)學上,沒有人能對「死亡和孤獨」免疫,也沒有人能把它們「解決掉」。可以用的方法只有學習「不批判性地接受」(non-judgemental … More
本自具足
昨天有位朋友送我一份很温暖的聖誕禮物:一件剪材一流,又輕又暖的羽絨外套! 我把禮物帶回家,穿上身在我先生面前「炫耀」。他說:「真係好stylish…波子(家中的貓),你睇吓你媽媽有新衫著,而你四年都著住同一件衫!」波子望了過來,神氣自信地”喵”了一聲,然後斯斯然地走去紙皮箱裡「打貓餅」。 腦袋裡響起六祖惠能大師的兩句偈語:「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波子本身已經擁有最美最合適的「衣服」,他的自信和自在不是來自外物(不需要時尚的打扮,也不需住「豪宅」),而是「本自具足」。 我們人類何嘗不是一樣?記得時常提醒自己,我們本來已經有個清淨的心靈,只要盡量減少對「身外物」的執取和控制,觀察和感恩當下的一切,那麼就算四年都無新衫換,我們依然會開心滿足地生活😼 再次感恩送上祝福和禮物的朋友們,你是我生命中的菩薩,為我帶來温暖平安🙏🥰
感恩 Thanksgiving ❤
今天是北美洲的一個重要節日-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在十七世紀初,英國一群清教徒因為受到國內的宗教迫害,乘船去到當時未被開發的北美洲(即現在的美國)。他們人生路不熟,幸得善良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送給他們食物,並且教他們打漁和種植。所以這群從歐洲大陸去到美洲的新移民就在豐收的季節,宴請幫助過他們的印第安人-這便是感恩節的來由。 感恩除了是多謝幫助過自己的人外,還有其他意義和用處嗎? 我想跟大家分享今天遇到的一個病人。她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後生女, 也是在醫護界工作。我們認識已有三年,她的情緒有如潛水艇,可以一下子跌到深淵, 世界變得漆黑一片 ,被自殺的念頭深深纏繞。前一陣子,她也因為哮喘病發, 需要住院治療。今天一進診症室,她便送上這個超級精緻的蛋糕。她隨後跟我說:「梁醫生,我整個十一月都好辛苦, 有一段時間真的很想自殺,但係我知道你好鍾意貓貓, 加上如果我傷害自己,你會好失望 ,所以我把自己剩餘的精神全放在製作這個蛋糕上, 沒有傷害自己。」 除了由衷的感謝她的心意,我很想對這個女孩子說:「感恩是美德,不過治病是我的份內事, 所以你不應該破費( 可以想像這個蛋糕一定價值不菲)。反而可以學習感恩身邊的人和事,更加要感恩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中的一切。你學懂照顧自己,便是我最歡喜的禮物。」 佛法有一說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 撇開宗教,我們現在四肢五官健全, 有好好的腦袋學習醫護技術, 也有機會照顧傷患, … More
如何尋找「快樂」?
今天有種快樂幸福的感覺。 今早睜開眼睛是6:55am, 鬧鐘還未響(7am 才響),窗外陽光照入房間,感覺精神爽利!咦,為何這麼寧靜?咪咪(黑貓)、瞳瞳和波子居然沒有走到床邊叫/拍醒我(以往最遲5am,瞳瞳便會用任何方法叫我起身)。牠們乖乖地待在房門口,見我起床後,才雀躍地跟我入廚房期待著牠們的早餐。望着牠們四隻小東西開心地食早餐,我都變得開心!牠們真生性!!! 腦袋響起許冠傑的歌聲: 快樂是陽光普照的清晨,快樂是流水美妙的音韻。快樂其實分分鐘把您等,只要您識得點去搵。快樂是尋找天際的星辰,快樂是回憶沙灘的足印。快樂其實邊一位都有份,不管您是富或貧… 《 快樂》許冠傑 「苦樂參半」、「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學習感恩,把注專力放在「好人(貓)好事」上,每天記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 (things to be grateful for),這麼我們便可以找到快樂! 「快樂」其實分分鐘把你等,只要你用心留意,你已經和快樂在一起! 我今天值得感恩的事: 1. 陽光普照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