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朋友傳送了這段的士 car camera video給我,叫我要看到最後,然後分享睇法。 老實說,我比較少用facebook 和social media,如非這個朋友是位有心人,我應該不會看到這行車影片。不過看完後,我相當感觸! 首先,那位的士司機是一流的「 臨床心理學家」: (一) 有積極聆聽的能力 (active listening); (二) 能夠用「非批判性」(Non-judgmental) 和實事求事的語調回應乘客的要求;和(三) 對乘客的指責完全「去個人化」(not to personalize)。這位司機肯定是心地善良和充滿智慧的菩薩/天使! 第二,我想起聖嚴師父的教導:「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你感受到那位女乘客所承受的苦嗎?她被恐懼、 … More
Category: East meet West 東.西方心理學
“點解?”
一日裡,我在不在場合(診症室和朋友聚會)聽到類似的問題: 「我已經對某某解釋清楚,點解他/她總是不明白!」 電影「少林足球」裡「二師兄」的對答突然出現腦袋: 點解我老豆唔係李嘉誠? 點解我咁靚仔但係甩頭髮? 在此,希望和大家分享一篇之前寫下的短文: 十萬個為什麼
東. 西方心理學 Crossover (3): 善用情緒
你有過以下的經歷嗎?1. 朋友開始有酒醉的徵狀,當你提醒他不要再飲時,他說:「我那有喝醉!」2. 跟別人爭辯一輪後發覺自己心跳加快、面好耳赤,但還是覺得「 我無嬲呀!」3. 對一個初相識的人有莫名的好感或厭惡感? 我們對自己的情緒表現往往「 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然而這些情緒卻引導我們作出不智的言行(e.g. 先是口角繼而動武 ),害己害人,破壞了不少重要的人際關係。這時候, 我們被情緒控制, 情緒變成我們的「主人」。 我們可以反客為主嗎?只要經過訓練,是可以的! 「觀照」(Mindfulness) 是有效的訓練,包涵三個階段: 以上第二個情景為例,如果我們能提早一步察覺到自己「嬲」的情緒,接受自己會發嬲( 有不少人覺得發嬲是「壞事」),然後先行開給自己和對方飲杯水,再用心想想「吵架」以外的解決方法…到這時,估計「嬲」 的情緒已經消失得七七八八, 就連發嬲的原因也給忘記了! 我們往往會把情緒分成「正面」和「負面」。正面:愛、喜悦、狂喜、滿足 etc.負面:憤怒、焦慮、失望、抑鬱、忌妒 … More
東. 西方心理學 Crossover (2): 情緒有用嗎?
不同類型的痛症困擾著無數的人。美國的研究數據顯示成年人口中有8% 患有長期而嚴重程度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痛症(chronic high-impact pain)。 所以「止痛」 是治療上的重要一環。 大家有否想過既然「痛」 這麼熬人,為什麼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還要把「痛」這一感覺保留下來? 我的答案: 因為「痛」對我們的生存是有功用的。例子: 嚴重的糖尿病患者神經末梢會受傷害(diabetes neuropathy), 失去對温度和痛的感覺,所以就算手腳受傷,他們會懵然不知, 延誤診治。 在診症中,我時常被問到:「醫生,我想消除唔開心和焦慮的情緒!」第一.有可能嗎?第二.應該這樣做嗎? Yerkes-Dodson curve 清楚講出效率(performance efficiency)和壓力/焦慮(stress/anxiety)的關係。如果沒有壓力,我們做事的效率會很低。如果完全沒有焦慮,我們會失去對危險的警覺性(e.g. 畏高,怕蛇蟲鼠蟻), … More
東.西方心理學 Crossover(1):「色即是空」made easy
我是BB班的學佛人,知道佛學博大精深, 有讀不完的經典,很多連發音都不懂的名詞,比醫科難讀百倍。那麼為何要「 知其不可而為之」?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原因: 有用! 佛學是哲學,亦是實用科學 (applied science),更是心理學。佛學的最終目標清晰明確: 提供「離苦得樂」的方法,令我們心境自在清淨(涅槃)。 這對我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十分有用! 在此,我大膽嘗試用BB班的 程度把自己理解到的佛法概念用日常例子表達一下,希望可以融合東、西方心理學的長處。先此聲明,我真是BB入門班學生,如有錯漏,請多多提醒指教🙏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色相 (phenomenon)=電視節目=假( 非真實存在/恆常不變) 空=沒有實質個體獨立存在,所有現像(包括「我」)都是「 因緣和合而生、滅」(interdependence)。好像電視螢幕,可以播放任何影像,而影像剎那生滅, 不會永遠停留。 因為有電視螢幕(空的本質), 我們才能夠看到不同的電視節目( … More
風起雲湧時- 「接受+放下」的不同演繹
在這風起雲湧之時,是訓練「接納」和「 放下/一笑置之」的最佳機會。 「詩人墨客」 瀟灑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明朝》 「禪宗」頓悟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唐朝》 「臨床心理學」練習版:接受與承諾療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如實觀照,不要給它名詞、形容詞和分別心。 Freedom is realising 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 Phew! … More
I had a dream
I had a dream. Upon waking up, the dream struck me as its similarity with the play ”An Inspector Calls” … More
做自己的心靈魔法師:境隨心轉
臨床心理學一種常用的方法叫「 認知行為治療」。它的理論基礎十分簡單: 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會影響其行為和情緒,所以一些「鑽牛角尖」的想法會容易令人抑鬱、焦慮。 認知行為治療便是要幫我們找出不合理的想法,將之扭轉, 學習以客觀和合理的方法看待事物。 佛法時常提到「萬法為心造」、「境由心生」。藉此分享一個自己的經歷: 前年去不丹(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佛教國家)行山,四日三晚,從海拔一千多米起步,行至最高四千五百米,途中兩晚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脈紮營。 高山的天氣是一日四季: 可以一天內經歷猛烈的陽光、下雨、落冰雹、大風雪 …第三天行雷大雪下, 我變得戰戰兢兢,好朋友患了高山症和低溫症( 需要導遊和橋夫輪流揹她到營地 ),我自己跟自己說「 做乜有自唔在,攞苦嚟辛」。我沒有說出口,因為連講話的氣力也不敢消耗。那天傍晚 在帳篷內晚飯,本地的導遊 Rinchen 說:Jess, 你們是幸運的一群,短短日子,有機會欣賞到陽光下的紅花,雨水下的綠草,和白雪中的山嶺! 那一刻,之前的埋怨和焦慮消失了,只有感恩和幸福的感覺。 … More
孰真孰假 – 這是妄想嗎?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其中一個「工作」是分辨想法孰真(正常)孰假(妄想)。 妄想的定義:不符合事實/邏輯推理 ,但堅信不疑的信念。常見的內容有「 被迫害」(persecutory delusion),「自大」(grandiose delusion) 和 疑病症 (hypochondriasis). 精神學上,妄想是思覺失調的一種,很多時會強烈牽動患者的情緒, 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 妄想症並不普遍, 發病率為0.2-0.3% (即一千人口中,只有2-3人患妄想症)。治療妄想徵狀以藥物為主, 臨床心理學以輔助。 數星期前我聽到以下的故事, 突然懷疑自己有否”輕度的妄想念頭” (overvalued idea): 很多人正在觀看一場大戲,台上的大老倌把曹操這個一代奸雄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台下有一觀眾過份投入,突然衝上台要殺死「曹操」 … More
把心帶回家
此時此刻,在這紛亂的世界,很多人的身、心、靈都受著莫大的衝擊 。我的工作(精神科醫生)是治療和減輕「病人」精神/情緒上的痛苦和不適 (I.e.離苦),更理想的目標是陪伴他們找到生活上的快樂(I.e. 得樂)。 其實「 離苦得樂 」豈止是病人的心願,相信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達到的境界 …在接近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得出一個大胆的結論: 要離苦得樂,必須學習「 把心帶回家」(借用佛教的用語)。 這個星期六的傍晚, 完成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中看着看着貓貓(牠叫波子) 熟睡的樣子,突然想起一些朋友的鼓勵,所以「 的起心肝」嘗試寫自己的blog,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有助於「 把心帶回家」的方法。 這個 blog的名字叫: Mandala the Mind.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