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丈夫跟我討論到一個個案: 一個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伯伯的女兒剛發覺爸爸把一家人自住的物業「 送贈」了給傭人,現在透過律師要求醫生作出精神行為能力評估,向法庭證明爸爸的「送贈」為無效。
精神行為能力評估屬於精神科醫生的專業範疇, 而這類老人錢財受騙的懷疑個案與日俱增,所以我也處理過不少類似的求助。
個案討論完畢,丈夫突然問:「老婆,你有無擔心過我會擔心你將來會呃我身家?」

他的問題被我歸納為「無聊但有趣」。簡單真接的答案是:「沒有」(如果他擔心我將來呃佢錢,他自己小心防範便可,與我何干, 更用不著我擔心)。為了增加「趣味」,我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是心理防禦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ce mechanism)的一種,叫”投射” (projection)。」
覺得魚兒「自在快樂地」游在水中,是因為當時莊子( 觀看者)的心情輕鬆愉快。試想想,如果莊子是在趕住返工途中被惠子截停,逼他去看魚游水,他還會說「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嗎?
在寫此文章時,我想起小學時候看莊子和惠子的同一對話,我的注意力放在他們的「辯論技巧」上(那時要參加學校辯論隊)。現在,重點卻放在「心理學、哲學」層面。是小時候的我還是現在的我更「有道理」?
同一個「我」,當懷着不同心情,或在不同人生階段,或擔起不同角色時,同一「外境」卻對我們有着大不一樣的意思。
佛學所講的「萬法唯識」 是十分相似的概念。 西方心理學的「投射 」(projection)着重我們的負面情緒(e.g. 妒忌、憤怒)。而「萬法唯識」則涵蓋一切現象(包括外界和內在的所有現象)。唯識是一門「難讀」的學科,很多深奥的名詞和理論。但在日常生活上,我叫自己謹記:沒有永恆不變或絕對好壞的人和事,自己接收到的肯定不是”事實的全部“。最實際的做法是把心帶回家,照顧和安定好自己的心識。
話說回來,丈夫好像很滿意我的答案,然後問:「莊子的全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