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幫波子梳毛按摩時,牠發出咕噜咕噜的聲音,這表示牠很舒服和享受!
「搔癢」的廣東話是“擳”,英文翻譯為Tickling。
搔癢(tickle) 分成兩種: (1) Knismesis 是輕力接觸皮膚,只令對方有癢的感覺 ,多半不會大笑;(2)Gargalesis 是比較大力而反覆地刺激一些敏感的部分(例如腋下或腳掌),被搔癢的人會被逗笑。
呃,你有否想過為何別人「擳」(gargalesis)才會癢?如果是自己「擳」自己怕癢的身體部分,卻沒有「痕」的感覺。
原來二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已經提出這個疑問。直至1998年,科學家用 磁力共振掃描的技術研究 ”self-tickle” ( 自己搔癢), 發現當我們自己「擳」自己時, 小腦會傳遞訊息給大腦一個名為somatosenory cortex 的部份,告知被搔癢部分的準確位置, 以及預計出現的感覺。科學家從而推斷出這個大腦機制會抑制「想笑」的反應。
從以上的「冷知識」,我有兩個生活化的體會:
1. 當我們有所預期, 預期的「快樂」便不會出現。例如當年我預期自己考完最後一個專科試後,我會「 超級開心,無曬壓力」…但那預期的興奮沒有出現。
2. 身體的感受 (e.g. 癢、痛)很大程度受腦袋/情緒影響,並不固定和劃一。
這正好引證佛教所講的「萬法唯心(情緒、思想)造」和「 修心」的重要性。
也再次提醒我們“放低期望” (expect nothing) 是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