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爸爸以身作則,教了我們三兄妹一樣非常有用的東西:
做應該做的事,不論個人喜惡 ; 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不論價錢平貴。
這個「指引」幫助我有效地做決定, 省回很多精神時間和金錢。
這些年來,父母的家和自己現在的家都是簡單潔淨,沒什麼雜物。每樣東西都有它的作用和價值,很少重覆(包括衣服鞋履)。每次出門,不用花時間配搭衣物和化妝, 因為沒有什麼衣服鞋襪可供選擇。 曾經有朋友取笑我是卡通人物”Q太郎”, 永遠都是同一裝束。但我卻「自我感覺良好」, 從不覺得自己缺乏生活所需,反而人變得輕鬆得閒。
諗諗吓,原來爸爸媽媽已經一直奉行近年流行的「斷捨離」清理雜物方法!
其實需要「斷、捨、離」的何只是物件,我覺得更有需要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擁有太多的資訊和社交人脈 (social media)。它們是生活必需和對身心健康有益嗎?還是令自己變成「它們」 的奴隸, 花費大量時間精神去處理它!

想起聖嚴法師所講的一席話:
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再加上不應該要的也要,不能夠要的也要,結果想要得不到,便會導致人心不安定,社會問題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