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西方心理學 Crossover (3): 善用情緒

你有過以下的經歷嗎?
1. 朋友開始有酒醉的徵狀,當你提醒他不要再飲時,他說:「我那有喝醉!」
2. 跟別人爭辯一輪後發覺自己心跳加快、面好耳赤,但還是覺得「 我無嬲呀!」
3. 對一個初相識的人有莫名的好感或厭惡感?

我無發嬲!

我們對自己的情緒表現往往「 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然而這些情緒卻引導我們作出不智的言行(e.g. 先是口角繼而動武 ),害己害人,破壞了不少重要的人際關係。這時候, 我們被情緒控制, 情緒變成我們的「主人」。

我們可以反客為主嗎?只要經過訓練,是可以的! 「觀照」(Mindfulness) 是有效的訓練,包涵三個階段:

以上第二個情景為例,如果我們能提早一步察覺到自己「嬲」的情緒,接受自己會發嬲( 有不少人覺得發嬲是「壞事」),然後先行開給自己和對方飲杯水,再用心想想「吵架」以外的解決方法…到這時,估計「嬲」 的情緒已經消失得七七八八, 就連發嬲的原因也給忘記了!

我們往往會把情緒分成「正面」和「負面」。
正面:愛、喜悦、狂喜、滿足 etc.
負面:憤怒、焦慮、失望、抑鬱、忌妒 etc.
但你有聽過「 樂極生悲」和「因愛成恨」嗎?所以情緒其實無分好壞,一概需要學習「善用情緒」,而非放縱和濫用。


(對於情緒)悉達多(即佛陀)的解答是: 培養對情緒的覺察。 如果情緒正在生起的時候,你能夠有覺察,即是只是一點點,就能夠限制它們的活動;它們變成像有監護人在旁的青少年。《近乎佛教徒》

2 Comments

  1. Well done Dr Jess Leung! Thank you for taking time sharing your professional thoughts and guidances! Very helpful!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