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其中一個「工作」是分辨想法孰真(正常)孰假(妄想)。
妄想的定義:不符合事實/邏輯推理 ,但堅信不疑的信念。常見的內容有「 被迫害」(persecutory delusion),「自大」(grandiose delusion) 和 疑病症 (hypochondriasis).
精神學上,妄想是思覺失調的一種,很多時會強烈牽動患者的情緒, 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 妄想症並不普遍, 發病率為0.2-0.3% (即一千人口中,只有2-3人患妄想症)。治療妄想徵狀以藥物為主, 臨床心理學以輔助。
數星期前我聽到以下的故事, 突然懷疑自己有否”輕度的妄想念頭” (overvalued idea):
很多人正在觀看一場大戲,台上的大老倌把曹操這個一代奸雄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台下有一觀眾過份投入,突然衝上台要殺死「曹操」 這個大壞蛋。 大老倌十分醒目, 隨即脫下戲服,逃到後台。那個觀眾卻依然激動,狂打 那套曹操的戲服。而台下的觀眾則分成兩派, 面紅耳熱互相爭拗究竟「曹操」是否「抵死」。此時,大老倌已經去了另一台戲、做另一角色。
那個衝上台的觀眾有妄想症嗎? 而其他觀眾又有否精神問題? 真正的曹操已經作古一千多年,為何還會這樣影響觀眾的情緒和行為?
在臨床心理學中一種常見的思想謬誤叫「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事情/其他人的言行明明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或對自己構成實際影響,卻偏偏認為對方是針對自己或是自己要為事情負責。 這種思想習慣很容易令人感到抑鬱、焦慮、無助或憤怒。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每一各落都有不同的人和事出現或消失,我們控制不了,也改變不到;既然如此,何不嘗試「去個人化」和放下「有能力去掌控外境」的「妄想」?
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我們何不做回觀眾,好好享受戲者台上的演出,開開心心地跟其他觀眾在台下談笑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