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決定」你要知!

由於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十分嚴重,我在亞博兼職看確診病人。那裏接收了很多已經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和患有多種長期病患的長者,所以醫生或會跟家人提出「不作心肺復甦」(DNACPR) 的建議,有時會令家人十分憂慮。 內科專科醫生Dr Ray Chan 和我為「精神健康資訊匯」做了一個系列的動畫短片講解什麼是DNACPR 和解答預設醫療指示的常見問題。 祝大家平安健康🙏

特別的父親節禮物

爸爸生前並不鼓勵我們「慶祝」父親節,因爲他說這是商人的把戲,只要父慈子孝,每天也是父親節。 爸爸,趁著週末的時間,我做了一段關於「轉念」的短片…以往你教導我們中國傳統的做人處事智慧,一一浮上腦袋,我把它放進短片內。爸爸,原來你從未離開我們三兄妹,因為你的思想已是我們的一部分。 哈哈,就讓這段「唔駛錢」的短片作為今年送給你的父親節禮物。 Dad, we are loving you and missing you so much ❤️

「靜觀」好處的最佳示範😉

我剛剛為一個93歲的老人家做精神行為能力評估,看看他是否適合簽持久授權書(EPA)。 結果:他認知測試滿分,醒到不得了! 我詢問他平日的生活,原來他已有40年的打坐習慣, 「養生」方法:「最緊要放下」。 簽完文件後,他慈祥地讚我係 “good girl” 😊 我之後一定會更畀心機練習正觀/禪修🍀希望你跟我一樣啦!🙌

認知障礙症與失禁-照顧者注意事項

當認知障礙症到了中晚期,患者會變得「有口難言」,不能清晰表達自己身體不適。此外,他們控制大小二便的機能亦會逐漸退化。 對於「識行識走」的患者,他們通常面對三個問題: 問題 原因 解決方法 失禁(尤其是小便失禁) 控制大小二便功能退化 ·日間時間,鼓勵患者每兩小時去洗手間一次·鼓勵患者每天喝6-8杯水,減少便秘機會;但睡前數小時避免飲水 在不適當的地方如廁,例如:在垃圾桶小便 認不到地方,尤其在晚上 ·在洗手間門口掛上標記·保持洗手間門開啟,和著燈·對於男性患者,確保廁所板打開·可以考慮在睡房放置坐椅式便桶 當有便意時,已經趕不及去廁所 行動變得緩慢,穿著/除褲子出現困難 ·移除家中通往洗手間的阻礙物·選用容易穿/除的褲子和成人紙尿褲 對於「行動不便」,加上如果有糖尿、中風病史或「有口難言」的患者,出現以下兩種皮膚毛病的機會會大大增加,照顧者一定要多加留意:一、失禁性皮膚炎二、壓傷/瘡 關於長者失禁對患者和照顧者帶來的心理影響,可觀看以下影片:

如果工人姐姐或同住家人自我檢測(Rapid antigen test)呈陽性(但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應該點做?

Step 1. 盡量請其他家人、朋友或速遞將深喉樣本送往醫院,不應到急症室,就算到醫院亦不會加快入院 Step 2. 所有同住人仕要配戴口罩,加強家居清潔,減少接觸 Step 3. 等候核酸測試結果 (需時1-2天) Step 4. 如果是陽性( 即確診新冠肺炎感染),等候衞生署聯絡 家居檢測建議: https://youtu.be/UYk1Z5XT20c 如果本身有長期病患,尤其是肺部或心臟疾病,除了量度體溫,建議定時做血含氧量測試。

平安三寶-自利利他

好一段時間沒有寫post,因為生活和工作逐漸返回以往的忙碌。其中一樣令我十分「充實」的東西便是學習DIY動畫videos… 話説疫情改變了舊有的「授課/培訓」模式,由實體轉為線上。而很多長者日間中心不是關閉,便是十分有限度服務,令「年中無休」的家庭照顧者(family caregivers)更加百上加斤,動彈不得,壓力隨時爆煲。 有見及此,希望製作一個給照顧者的線上+線下課程,講解一些實用的照顧長者技巧。在籌劃的過程中,現就讀中二的姨甥女跟我說:「姨媽,現在的教學片不會超過5分鐘,否則無人會有心機睇和記得內容呀!」一言驚醒夢中人,我也應該與時並進,增值自己,學習製作micro-learning 的explainer videos了! 學習過程中,為慈善組織《精神健康資訊匯》(MIPCRC) 造了一個介紹「平安三寶」的短片,希望大家進入觀看,並傳給有需要的人🙏 自利、利他…無論對「自我增值」或是「平安三寶」來說也是合適的。 祝大家平安自在!🙏😊

決策能力對我們日常生活重要嗎?

你身邊有朋友或家人遇到以下問題嗎? 「醫生,我的媽媽患有認知障礙症,她已想不起銀行戶口的簽名,怎辦?」 「爸爸已80多歲,他説就算是醫生懷疑有腫瘤,他也不想做任何入侵性的檢查和治療,但媽媽和其他兄弟姊妹不同意,應跟從哪位的決定?」 「先生突然暈倒,醫生說是腦出血,需要做緊急腦部手術,但他根本不明白醫生跟他講解的手術内容,也無可能簽手術同意書,怎算好?」 以上的情況都牽涉到當事人的「精神行爲能力/決策能力」。疾病和意外往往防不勝防,令自己和家人萬分彷徨而我們可以做哪些準備以保障「醒目」的自己或患病的家人? 歡迎大家參加<活齡學院.名人講座> – 醫療法律系列(一): 決策能力對我們日常生活重要嗎? 主辦機構:活齡學院;協辦機構:精神健康資訊匯、詠翔(香港) 講者:梁琳明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前香港監護委員會成員) 日期: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3:00-4:00 地點:活齡學院 臉書直播 (FB live) https://www.facebook.com/polyuiaa/ 是次講座將以廣東話進行(屆時將設問答環節,積極互動者將會獲得由活齡學院送出的精美禮物一份),費用全免 查詢:…

究竟我是誰?

望住這個可愛和親近人類的小動物,腦袋出現以下一連串的想法: 第一想法: 貓咪覺得自己唔係貓,係人。第二想法:貓咪知道佢係貓,覺得我都係貓。第三想法:貓咪沒有「人」和「貓」的分別,只知道/覺得我是可以信賴和愛錫牠的東西。第四想法:貓咪沒有什麼關於我的想法,純粹享受當下的安樂自在。 我覺得第三或第四個想法的可能性最高。 從以上推論,我體會到:(1)眾生平等:「人」和「貓」的存在根本不用分別,也無分「高低」。從佛法唯識學的角度,眾生皆是由「第八識」變出來,然後把「第七識」(「我執」/自我意識)強行加上,從而產生分別對立。當然,從外貌、身體結構、生活飲食習慣和喜好方面,「人」「貓」大不同,但(存在的)本質上,我們是無分別和平等的。試想想,人和貓尚且無分「你、我」,又何來要在人類中分「你、我」這對立的概念?寵物治療(Pet therapy)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便是非批判性的接納和陪伴(non-judgemental acceptance i.e. 不作地位/價值觀上的分別)。 (2)活在當下:減少妄念(i.e.無謂的想法),好好體驗此時此刻的一切。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我們把念頭放在過去的不快或對將來的擔憂,那麼就算現在身處安逸的環境,我們也享受不到自在的感覺。p.s.家中的四隻貓貓都是被貓義工從惡劣的環境救回來,但牠們好像已經「放下」過去。牠們「活在當下」的功夫比很多人類強!

新冠肺炎疫苗,家中長者打好?唔打好?

我不是傳染病/社會衛生學的專家,所以只能從老年學和照顧者(家中有年長父母和我過半的病人也是長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個人意見。 跟所有醫療決定一樣,接受與否取决於好處多抑或是風險大。一言以蔽之,打疫苗有「著數」嗎?這是一個十分個人化的考慮(individual consideration),年齡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先不管那種新冠肺炎疫苗,我和我先生(老人科專科醫生)都建議以下人士不要急於接種:1.身體有長期而情況未穩定的病患(原因:未有足夠數據顯示疫苗對身體免疫系統的影響)2.絕少接觸外人,例如:長期留在家中或院舍(原因:受感染的風險不高)3.患有嚴重的認知障礙症,難於表達自己不適或有吞嚥困難(原因:就算只是有輕微的副作用,也可能嚴重影響長者的整體狀況或營養吸收,增加入院的風險)4.以往對疫苗有敏感人士 相反,以下人士最好盡快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和家人:1.需要照顧體弱多病或不適合接種疫苗的家人/病人;2.與外界/外人多接觸3.以往對疫苗沒有嚴重不良反應/負作用 絕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對疫苗沒有「冲撞」,即是就算現在正服用精神科藥物,如身體狀況合適,也可以接種疫苗。 我明天便去接種喇!希望人人平安健康,社會活動得以盡快恢復正常🙏